时间是万物的尺度。
如果时间有色彩,那过去的10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就是一幅绿色更加厚重、祖国河山更加缤纷、人民生活更加多彩的岁月长卷。
如果时间能记忆,那一定会永远铭记,征战沙海、荒山播绿的日日夜夜里,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一颗颗坚定执着的心,一代代接续奋斗的身影。
如果时间可见证,那从“绿化祖国造福万代”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定力坚如磐石。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是一条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复兴之路,也是一条不断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破解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难题的绿色发展之路。
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回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改造中国山河面貌的伟大历程,记录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绿色追求,致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胸怀“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国之大者,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注重山林分配,提倡群众植树造林。毛泽东“号召农村中每人植树十株”,提出“种树要订一个计划”,并把“植树作为合作社的十大业务之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早年重视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的战略眼光。
新中国一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就设立了林垦部。20世纪50年代,我国林业建设的总方针是“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那个年代,林业为国家上缴的利润列各行业第二位,为建设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春,来自全国27个省份的7000多名青年聚集在延安杨家岭,持续半个月种树,一棵棵刺槐、青松扎根在这片黄土高坡。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性的青年造林大会。
毛泽东向这次活动发出贺电,正式提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新中国从此开启绿化祖国的伟大征程,并一直持续至今。
也是从那时开始, “林业是一个根本问题”的林业思想在全党萌芽扎根,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将林草事业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来谋划和推动。
1978年,与改革开放同步,党中央决定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建设防护林工程,开启了我国工程造林的新纪元,为确立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积极探索。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变革,创造了发展的奇迹。而三北防护林工程与这样一项重大改革同步谋划、同步实施,体现出党在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也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国家财力还十分有限的年代,启动直到今天来看仍然是投资巨大、时间跨度长达73年的生态工程,彰显出我们党推动生态建设的力度和决心。
1982年3月12日,78岁的邓小平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一棵树,这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成为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总设计师。他提出的“植树造林要坚持一百年,一千年,世世代代坚持下去”鼓舞了社会各界投身这项绿色事业的信心,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局面逐渐形成。
1998年的特大洪水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唤醒人们重新认识森林是“大自然总调度室”的作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工程范围涵盖了全国97%以上的县,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从局部走向全国。
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出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明确提出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关乎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不断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回望林草百年发展史,这个问题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示——党能够结合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中心任务,不断调整林草发展战略,坚持以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林草工作,始终站在历史潮流的最前列,引领时代发展的方向。
(二)胸怀“把国土绘成丹青”的坚定信念,始终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右玉县历任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全县党员群众真干大干实干苦干,把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生态良好的“塞上绿洲”。如今,右玉林木覆盖率由最初的0.26%提高到56%。图为右玉城郊森林公园。 景慎好摄
“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也是新中国的艺人。”
这是新中国第一任林垦部部长梁希的林业情怀,也成为一代代中国林业人为之奋斗的梦想和使命。
然而,追逐梦想的道路注定布满荆棘。
种树难不难?石头山、盐碱滩、困难地,缺钱也缺苗,种树咋能不难!
1950年9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和一位林业劳模亲切握手,会后还请他到家里吃饭。后来,毛主席又在不同场合接见了他7次,还给他寄过苹果树苗。
这位林业劳模是河南林州的共产党员石玉殿,是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国植树能手”。他靠自己钻研,解放前就带领乡亲们开荒育苗,嫁接果树。林州今天仍是经济林大县,就是在那时打下的好基础。
老石爱树如命,见种就采,见核就拾。衣兜里经常装着随手拾来的果核,随时就种在地里。在那个树苗紧缺的时代,他为造林培育了大批苗木。
林州是红旗渠的所在地。老石种树那股劲儿,正是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他带着全家出动,腊月三十歇工,正月初一上工;他领着全乡上山,不分昼夜,风雨无阻。
这一种就是30年。林州变了样,5000多亩的荒山上70万株用材林迎风挺立,25万株经济林林果飘香。
去世的那天,老石对来看望他的同事说:“现在木材很缺,我死后不用棺材板,要火葬……”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如果石玉殿看到今天的绿色中国,一定会倍感欣慰。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已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3.04%。2000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绿色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
护林难不难?或是在孤独中守望,或是在火场上冲锋;或是顾了大家舍小家,或是献了青春献子孙,护林咋能不难!
全国第二位林业英雄、共产党员余锦柱,父亲就是全国劳模。19岁那年,他从父亲余德明手中接过防火瞭望员的班,也同时接下了责任和劳模的精神。41年间,他准确报告火警近300次,挽回经济损失6000多万元。
这些年,他在瞭望台上度过了29个春节、被雷击倒过4次、数不清多少个夜晚遭遇毒蛇袭击……他知道这一切很难很苦,但退休后,他又将护林的接力棒传到自己儿子手上。这一家人,守绿护绿三代传承。
英雄,站着是旗帜,倒下是丰碑。
绿水青山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 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副局长于海俊、四川凉山州木里县林业局局长杨达瓦,他们在一次次山火中冲锋向前,发扬“最重的担子自己先挑、最硬的骨头自己先啃”的党员奉献精神,最终将生命定格在茫茫林海中。
为了让他们的守护更有成效,国家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保护森林资源。《森林法》从制定到修订,成为保障森林生态安全的根本大法;从“十二五”开始,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被确定为约束性指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科研难不难?多项技术是空白,软件硬件跟不上,科研咋能不难!
三个人,一台电脑,这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动物保护研究中心创建之初的全部家当。
研究生毕业刚两年的侯蓉,请不起设计师,她自己手绘实验室改造方案;买不起无菌地板,她用消毒液一寸一寸反复擦洗地板;没有车,她长期搭乘三轮车进城送样本……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党员的拼劲闯劲。
十几年科研攻关,侯蓉将大熊猫的适时配种时间从过去的5天缩短至6小时;建成了国内外最大的大熊猫细胞库与精子库;在世界上首次让大熊猫体外受精获得成功。侯蓉在大熊猫的黑白世界里成就了一名党员的多彩人生。
因为侯蓉们的努力,科技深刻影响林草发展的每个领域,林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8%。
“千难万难,相信党、依靠党就不难。”这是全国林业英雄孙建博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共产党人始终冲锋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的动力源泉。
(三)胸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为民情怀,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
1984年,毛乌素沙漠南缘定边县海子梁乡的共产党员石光银,率先与乡政府签订合同,成为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他自己也没想到,这沙一治就是一辈子。
石光银卖骡子卖羊,一次次带领乡亲们将树苗一捆一捆背进沙窝。吃的是被风吹得又干又硬的玉米馍,喝的是沙坑里澄出来的浑浑水,树栽到哪里,人就住在哪里。然而,最残酷的是,苦干40多天,几场大风将树苗成片成片摧毁。
这个倔老头不信这个邪。“党员不治沙,那谁还能治?”他到处学技术,想法子,一次又一次“折腾”,终于将造林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
“我这辈子就干一件事:治住沙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获得者的承诺。
40年前,在治沙合同上按下红手印的甘肃八步沙六位庄稼汉,其中就有4位共产党员。他们不仅以白发换绿洲,还立下了父死子继的誓约。如今六老汉的第三代仍在续写“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愚公传奇。
从1棵树到2800万棵树,11万亩黄沙的林草覆盖率从不足2%提高到80%以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牛玉琴近40年如一日,带领靖边儿女先治沙再致富,从“绿起来”到“富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右玉县委第一任书记张荣怀,面对右玉76%的沙化土地,提出了改变右玉的思路“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影响了右玉后来的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右玉70多年的发展战略。
行走在右玉,连绵的绿色此起彼伏。这里的每一点绿都凝结了几代人的艰辛付出。
历经淬炼的绿,更显生命的张力。如今的右玉,林木覆盖率由最初的0.26%提高到56%,99%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从“不毛之地”变为“塞上绿洲”。
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推动种树,是因为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种树就是讲政治,种树就是种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深刻指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这些在艰苦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党领导下的林草事业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真实写照。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土地革命时期明确山林分配,战争时期发动群众植树,新中国成立不久提出要“在一切可能的地方种起树来实行绿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再造秀美山川”“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作为林草发展每一项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初心使命一以贯之。
(四)胸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从负债4009万元到总资产超过10亿元,原山林场用了25年。
原山的变化令人惊叹。而人们感慨更深的是,这些变化的主操盘手竟然是一位一级重度残疾的共产党员。
孙建博,全国第三位林业英雄,凭借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意志和巨大付出,以一名党员无惧挑战的战斗精神,将一个烂摊子打造成林草事业改革发展的高地。
孙建博成功的底气和秘诀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认识和坚定遵循。
孙建博带领原山人植绿护绿,提升巩固生态根基,建设绿水青山;打破传统大锅饭,发展生态旅游,成立绿化公司,建立现代林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化金山银山。原山林场已成为林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面旗帜。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句朴素的话语深刻阐释了生态体系和经济体系是互相促进的统一体,为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起到了关键的思想引领作用。16年来,“两山”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今年2月,我国脱贫攻坚战收官之际,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塞罕坝已获得很多荣誉,在塞罕坝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看来,这项荣誉更加体现了塞罕坝三代人创造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962年,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369人听从党的召唤,来到塞罕坝,开启了植树造林艰苦创业。59年来,三代塞罕坝人克服恶劣环境影响,攻克技术难关,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打造了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
依托资源优势,塞罕坝林场发展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资产总价值达到206亿元,每年经济收入1.6亿元,职工年均收入10万元。同时,还辐射带动周边4万多百姓受益,帮助2.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他称赞林场的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三北工程40多年来营造用材林折合木材储备量18.3亿立方米,经济价值9130亿元;全国累计选聘1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和脱贫;组建2.3万个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吸纳160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工程建设;2020年林业产业年产值达8.7万亿元,直接从事林业产业的就业人数超过5600万人,有的林业重点县农民收入一半以上来自林业……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变成金山银山。
已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两山”理念,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政绩观,成为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之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意识和价值取向,引领全社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五)胸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始终让党旗在改革一线高高飘扬
提起可可西里,很多人会首先想到藏羚羊,并想起一个英雄的名字——杰桑·索南达杰。
1994年1月18日,可可西里的一场枪战中,这位身材高大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委副书记倒在了他用生命守护的那片土地上。
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影像资料回顾上世纪90年代那段盗猎猖狂的记忆。而在索南达杰牺牲前,他先后12次率队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与盗猎分子顽强抗争,抓获非法持枪盗猎集团8伙,有力打击了盗猎者的嚣张气焰,成为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第一人。
现在,可可西里已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核心部分。藏羚羊也不再那么神秘,在可可西里目睹“高原精灵”的风采已不再是一件难事,它们的数量已由7万只增长到30多万只。
可可西里悲壮又辉煌的故事,是我们回顾中国自然保护事业改革与发展历史的窗口。
从1956年我国设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国家公园体制,再到十九大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我国自然保护事业力度不断加强的过程,也是我们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
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内容。经过5年的试点先行,总面积超过2231万公顷的试点区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公益岗位、牧业小区、生态搬迁等保护与发展的融合模式不断涌现,为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总结了经验。
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历程中到处都有改革的注脚。
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理顺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解放农村林地生产力;林长制改革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的主体责任;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开启了中国生态保护管理新的篇章……
百年峥嵘岁月,百年绿满神州。一百年来,这一部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绿色奋斗史诗,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从全世界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到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的大国担当;
从面对风沙侵袭、水土流失的“生存焦虑”,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从单一就林说林、就草说草,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从追求绿起来的数量,到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从保护、发展难以平衡,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理念;
从林业、草原各自发力,到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整体推进;
……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多少艰辛求索、多少爬坡过坎、多少忘我奉献,才换来这些铭记在历史、瞩目在世界、感受在人心的变化与成就。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时间这把万物之尺将不断丈量绿色发展的新高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这是中国共产党谋划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时间视角”;中国共产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朝气蓬勃的“时间底气”。
中国共产党,绿色追求永无止境,美丽中国圆梦可期!(记者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