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明确区域服务重点。根据不同区域特色和发展需求,围绕当前工作目标,以大峨眉、大贡嘎、大秦巴、大乌蒙、大龙门、大华蓥和攀西阳光等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的森林康养示范区,“一群两区三带”竹产业示范区,大小凉山、秦巴山区、川西高山峡谷区的核桃产业示范区,广元、凉山、成都、达州等油橄榄产业示范区,自贡、宜宾的油茶产业示范区,成都、川东北、川南的柳杉、杉木、桢楠、香樟等珍贵树种和用材林示范区为科技服务重点。
二是找准产业服务要素。抓好木本药材、林下种植中药材以及草原(高原)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及加工技术支撑;加大特色传统名花、乡土观赏植物、彩叶观赏树种育种资源收集与保育力度,大幅提升种质创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能力;重点开展乡土草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培育新品种,依托现有草种,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抓好人工草地建植、草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强化生产和生态功能双赢的天然草地保护与改良技术体系建设,为草原生态修复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提升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生态产业科技支撑,要求林草科研和推广服务机构会同相关高校,紧紧围绕“三业”工程,研究形成可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实用技术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加大生态创业科技支撑,依托产业园区、优质景区、入口社区三大平台,多方位引导实施大众生态创业工程,为创业者在林草生态产业建设中的良种选育、繁育利用以及高效培育、生态旅游、品牌创建等方面提供支持;要加大生态就业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基层科技站、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在科技服务“生态就业”中的作用,培养、培训一批新时期林草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的技术能手和服务人才。
四是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各地林草主管部门结合本区域实际主动对接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形成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新模式;利用省(市)级现代林业示范区、省级花卉产业园区(基地)、省级长期科研基地、国家林草区域试验站等创新平台,把平台作为“三业”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载体的科技支撑和推广示范功能;依托全省数字林草建设,打造“三业”工程的特色数字平台,提供林草业科技成果展示、先进实用技术推介、在线专家咨询、林业标准信息共享、生态监测和成果发布分析、科技平台数据共享等综合科技服务;创新科技服务评价机制,以考核和激励为导向,明确责、权、利,把科技服务成效作为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晋升、成果评价、项目申报的重要业绩并予以倾斜,激发科技扶贫人员开展林草科技服务和促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