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联系电话:

0827-8120086

号外号外!《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先后点赞南江县绿色发展之路!速来围观!
发布日期:2018/12/17

      12月11日,经济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四川南江:形成绿色循环工业体系》的文章,指出在精准扶贫基础上,南江县通过壮大绿色生态产业,建成南江黄羊、核桃、茶叶、金银花、乡村旅游5个“百里特色产业长廊”,“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体系已覆盖城乡。全文如下:

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处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地区腹地的四川南江县探索出一条可资借鉴的山区绿色发展之路。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到2017年底,南江三产分别增长到18.23亿元、73.09亿元、33.5亿元,各自增加了20倍、173倍、334倍。

交通设施先行

      在秦巴山里驱车前行,一路七弯八拐,最后来到了南江县最后一个通路通电村——普陀村。

      普陀村村民雷武兰告诉记者,通路通电以前,从村里到镇里虽然只有几公里路,但翻山越岭来回要走一天。“我们村通路通电也就七八年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变化确实很大。”雷武兰感慨道,现在,去趟镇上,坐车来回也就个把小时。

      村党支部书记熊顺虎说,普陀村地处半山,空气好、风景好、温度适宜,所以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他正计划引入连锁酒店,把村里各家各户闲置的200多间房屋都利用起来。“有了路和电这些基础设施,农村脱贫奔小康才有基础。”熊顺虎说。

      改革开放以来,南江县把破解蜀道难的“卡脖子”困境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截至2018年6月份,全县通车里程累计达5435公里,全县农村公路达5096公里,占全县公路总里程的94%,实现了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硬化率两个100%。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从无到有”,外快内畅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形成。特别是农村公路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亮点,成为人民群众最满意的民心工程。

      南江县交通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推动南江从闭塞山区转变为四川北向东向开放的桥头堡,成为川陕渝互联互通的重要连接地,创造了南江县决胜脱贫攻坚、全面乡村振兴的根本性基础条件。

生态不断优化

      随着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快速推进,南江打开了一扇扇通向外界的窗口。改革开放初期,急于脱贫的南江在发展道路上也曾走过弯路,但很快纠正方向,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确立了“生态立县、文旅强县、绿色崛起、同步小康”的发展路径,全力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空间不断优化、生态经济发展壮大、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多年来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如今的南江可谓“有山皆绿,有水皆清”,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90%,县域内森林覆盖率为68.8%、绿化率达98.5%,26条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优良标准。

       回顾南江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曾深入南江县蹲点调研多日的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周少来分析说,绿色发展是南江县脱贫攻坚的核心理念,表现为生态优先的保护性开发;绿色产业是南江县脱贫攻坚的战略举措。绿色发展理念决定了绿色产业要走“造血式”发展,让群众在“乐业”中真正获得幸福感。

      周少来介绍说,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南江围绕黄羊、核桃、富硒茶、金银花等绿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用活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周转金;采取土地规模流转,年底按股分红、就地务工等多种方式,增加搬迁户收入,让贫困户在安居乐业中收获绿色发展“红利”。南江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南江县还大力扶持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经营的“四小”扶贫增收产业,以小而有效的产业模式,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

绿色产业振兴

      在南江,美丽的“巴山新居”或在山腰,或在河谷,隐于林中,若隐若现。长滩村就是一处代表。

      长滩村党委书记李显金告诉记者,长滩村本是南江县一个极其普通的山村,以种植玉米和土豆为主。快速发展始于2012年,当年结合新农村建设,村里引进林业龙头企业七彩林业公司,将1200亩土地流转发展苗木产业,该村70%的农民不再从事传统的种植业,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分红、园区务工、林下种植、乡村旅游等渠道增加收入;苗木基地一年四季绚丽变幻,春夏秋冬,色彩斑斓,每天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数百人。去年,长滩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00元,被评为四川省百强名村,带动周边5000多户受益。

      在南江,已建成像长滩村这样的幸福美丽新村、聚居点1000余个。南江,正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大步向前迈进。

      周少来说,绿色发展助推南江县脱贫攻坚,如今这一发展理念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南江用绿色发展贯通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战略通道,走出了一条在绿色发展中脱贫,在绿色创新中振兴,在绿色振兴中永续发展的科学之路。

      在精准扶贫基础上,南江县通过壮大绿色生态产业,建成了南江黄羊、核桃、茶叶、金银花、乡村旅游5个“百里特色产业长廊”,形成了绿色循环的工业体系,“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体系已覆盖城乡。

      绿色产业是生态宜居的基础,生态宜居美丽新村是生活高品质的保障。截至2017年底,南江县已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同时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建设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推出一批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生态品牌。

      文旅生态品牌迈向国际。地处川陕交界处的光雾山镇,有“中国红叶之乡”的美称。近年来,通过发展旅游业,这个昔日偏僻的穷山村,一跃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最快的乡镇,去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1236元,居全县前列。以光雾山旅游景区为龙头的旅游业在南江方兴未艾,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7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8亿元,成为全省旅游经济发展最快的县区。

      12月13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四川南江:绿色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文章,点赞南江的绿色发展之路。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全县建成有机生产基地48个、总面积140万亩;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到8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6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1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南江黄羊、南江大叶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分别达33亿元、18亿元;2017年全县群众人均收入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127倍……近年来,四川省南江县用绿色发展贯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战略通道,走出一条在绿色发展中脱贫、在绿色创新中振兴的科学之路。

      “过去,抱着金山银山却穿着褴褛衣衫;现在,守护绿水青山就可以富裕安康。”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周少来率调研组多次深入南江调研后认为,南江的千年之变,得益于绿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南江县地处秦巴山区,境内地形复杂,山峰巍峨,沟壑纵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蜀道之难行,生存之艰难,当地群众有着切身体会。多年以前,在距离南江县城仅9.5公里的南江镇三溪村,出村进县城的唯一通道是一条被当地人称“梯子湾”的陡峭小路,有1270多级台阶。村民进城一次,往返要走9个多小时;村民进县城卖猪,得五六个壮劳力抬着前行。“梯子湾”湿滑难行,摔伤时有发生。而今公路修通,村里依托生态旅游走上了致富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南江县把破解蜀道之难的“卡脖子”困境,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前提。通过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南江县交通状况得到历史性优化改善。截至今年6月,全县农村公路达到5096公里,实现了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100%。

      南江全方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村硬化路、安全用电、通信网络、村卫生室、村文化室5个方面工作实现了全达标。近年来,全县累计建成农村供水工程1037处,解决了5.6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同步提升了46万农村人口饮水保障能力。

      周少来说,南江县交通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推动南江从闭塞山区转变为四川北向东向开放的桥头堡,成为川陕渝互联互通的重要连接地,创造了南江县决胜脱贫攻坚、全面乡村振兴的根本性基础条件。

重点实施异地扶贫搬迁

      在南江,很多人长期生活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洪水淹没区的危旧土坯房内,生活环境差,旱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南江脱贫攻坚、保护生态的重要选择。南江县计划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方式,将建档立卡贫困户8476户31087人搬出深山。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南江县不断创新模式,通过“搬迁+盘活资源”“搬迁+园区”“搬迁+旅游”“搬迁+劳务”等方式,保证贫困户不仅有安全住房,而且保障搬迁后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搬迁后,南江县高塔乡高家河村聚居点建起500亩甘蔗园、500亩核桃园、400亩猕猴桃园等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1000亩,有效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难题。村民赵君高兴地说:“能在老家产业园上班真好。既挣了钱,又照顾了老人和孩子。”

      截至今年5月底,南江完成住房建(购)任务8422户30949人,搬迁入住7788户29054人,分别占总任务的99%、93%。215个易地安置点全部开工,已完工209个,已竣工验收174个,进入扫尾阶段6个。

      周少来说,南江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等创新做法,走出了一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意愿为宗旨,通过提供多样化方案,扎实推进民心工程建设,让群众真正在安居中获得安全感。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光雾山·诺水河成功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光雾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已通过省级考核验收,米仓古道纳入古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成功举办四川红叶生态旅游节主会场活动……南江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县2017年接待游客7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8亿元,成为四川旅游经济增长最快的县区。

      南江县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性,努力发展绿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南江围绕黄羊、核桃、富硒茶、金银花等绿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用活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周转金;采取土地规模流转,年底按股分红、就地务工等多种方式,增加搬迁户收入,让贫困户在安居乐业中收获绿色发展红利。

      两年前,南江县东榆镇五星村村民王彬与村里的合作社签订合同,从合作社借来20只能繁母羊和一只种公羊,两年后归还同质同量的羊,其间所生产的小羊归王彬。自此,王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并带动周边群众也富了起来。

    “这种模式成本低、易推广,绿色可持续。”周少来说,以“借羊还羊”模式为代表,南江县大力扶持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经营等“四小”扶贫增收产业,以小而有效的产业模式,带动越来越多贫困户实现自主脱贫。